芬兰,这个坐落在北欧的国家,紧贴着俄罗斯西部边境,与俄国的接壤线长达1300多公里。尤其是靠近圣彼得堡的部分配资炒股给股票,两地之间直线距离甚至不足110公里。圣彼得堡不仅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,在历史上更是沙俄时期的首都,彼得大帝在这里开启了俄国“通向西方的大门”。今天的圣彼得堡在俄罗斯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,是国家的现代化窗口城市,但论经济规模、人口和国际影响力,它远不及上海那般庞大。芬兰与圣彼得堡如此接近,使得俄罗斯在地缘战略上始终心怀隐忧。更何况,从历史角度看,芬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一向紧张,这种历史宿怨更让俄罗斯在面对芬兰问题时显得被动。
追溯历史,芬兰在1809年之前长期隶属于瑞典王国。瑞典曾是波罗的海的霸主,但在18世纪初的大北方战争后,沙俄强势崛起,瑞典由盛转衰。1703年,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建立圣彼得堡,并将首都从莫斯科迁来,使这座城市成为沙俄对抗北欧与西方的重要前沿。由于圣彼得堡与芬兰隔岸相望,沙俄一直担心芬兰继续掌握在瑞典手中会威胁到自身安全。因此,当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爆发,欧洲政局风云突变时,沙俄便看准机会出兵芬兰。1809年,瑞典在战败后被迫将芬兰割让,芬兰自此成为沙俄的一部分。
展开剩余70%然而,与其他被征服地区不同,沙俄在芬兰推行了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。虽然沙皇是芬兰的大公,但芬兰依旧保持高度自治,拥有自己的法律、货币和议会,甚至大部分税收也由本地使用。这种“半独立”的状态持续了一百多年,直到1917年沙俄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崩瓦解,芬兰终于宣布独立。刚刚建立的苏俄政权内外交困,不得不承认芬兰独立的合法性,但这种承认更多是无奈的权宜之计。
苏联并未真正放弃对芬兰的野心。1939年,在与德国瓜分波兰后,斯大林认为时机成熟,下令苏军大举进攻芬兰,企图迅速将其并入苏联。然而这场被称为“冬季战争”的冲突,结果却让苏联颜面尽失。芬兰军队凭借顽强的抵抗和对严寒环境的熟悉,使苏联付出了近40万人的巨大伤亡,损失远超芬兰。虽然最后芬兰被迫割让约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并将战略要地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,但它依旧保留了国家独立,是苏联时期唯一未被彻底吞并的前沙俄领土。
二战期间,芬兰一度与德国合作,试图收复失地,但在战后,西方国家认为芬兰的行为是被迫的,且其克制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冲突。最终,苏联在获取部分赔偿与领土后,未再彻底吞并芬兰。1948年,芬兰与苏联签订《友好合作互助协定》,在冷战中形成了独特的“芬兰化”状态:既保持对西方的经济与文化认同,又不得不在政治上顾及苏联的存在,维持一种微妙的中立。
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,芬兰才真正摆脱这种被动状态,并在1995年加入欧盟。最初俄罗斯对此并不反对,但随着21世纪初俄西关系恶化,芬兰在北约问题上一直保持谨慎。直至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,芬兰终于做出决定,正式加入北约。这一举动让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环境骤然恶化,其与北约的陆地接壤线一下子增加了1300多公里。对俄罗斯而言,这无疑是重大战略失误,因为一旦未来北约与俄国爆发冲突,俄芬边境很可能成为最脆弱、最危险的突破口。
芬兰的地理位置,使其不仅是北欧国家中的关键角色,更成为影响俄欧关系的重要战略支点。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,芬兰始终是莫斯科心中的“隐痛”,而圣彼得堡的安全感,也注定要与芬兰的走向紧紧相连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